人物简介:赵一曼
赵一曼(1905—1936),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原名李坤泰、乳名端女儿、学名李淑宁、笔名李一超。
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中,赵一曼被评为“双百”人物。
1905年10月25日,赵一曼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3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2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同年受党组织安排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先后在湖北宜昌、江西、上海等地做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指派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1932年春到沈阳,后到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总工会组织部长。1934年春转战游击区,7月任珠河县中心县委委员,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指挥部队转移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1岁。
位于宜宾县白花镇的赵一曼故居航拍
“我作为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的敬仰者与研究人员,《赵一曼传》的作者,强力推荐赵一曼故居为当之无愧的四川十大红色文化地标。”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李云桥女士听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大型系列活动后表示,她力荐位于宜宾市宜宾县白花镇的赵一曼故居被列为“四川十大红色文化地标”。
作为一名对中国抗日战争、中共党史人物有多年深入研究的学者,李云桥女士细说了赵一曼故居对于一曼精神的形成所起到的深远影响。
3月29日上午10点,封面直播也将走进宜宾县,探访赵一曼宜宾故居,直播清明缅怀祭扫活动。
一个奇迹:
大山深处的家中 能见《中国共产党宣言》内部文稿
在赵一曼和中共党员、大姐夫郑佑之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一个奇迹”,那就是赵一曼早在宜宾县大山深处的家中,就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内部文稿。
赵一曼故居
赵一曼故居位于宜宾市宜宾县白花镇一曼村一曼组伯阳嘴,占地近5亩,是土木结构悬山式房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是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云桥告诉记者,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的1920年11月,这份文件起草决定送交共产国际,然后驻共产国际代表根据俄文稿翻译成中文。“当时,它仅是内部发行。我们能在赵一曼与郑佑之的通信中看到,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但奇迹就曾在这里发生过。”
据了解,多年来,这份文件只有后来在美学习的一位代表陈公博的硕士论文中留下了一份,以及另外发现的一份日文文稿中能见。其他地方,至今这份文件没有原文的中文文稿。
赵一曼故居
一次突破:
女性冲出闺房 向封建势力宣战
“赵一曼故居是她出生、童年成长,性格形成之地。在她短暂而光辉的31岁生命中,有20年的时间是生活在这里的。”据李云桥介绍,在这个封建铁樊笼的里面,赵一曼接受了来自上海,北京等地20多种进步刊物的思想洗礼。由此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李云桥说,赵一曼在没有走出伯阳嘴故居之前,就曾写文章控诉封建礼教的家长,题目是《请看我的家庭》。这篇文章在上海的《妇女周报》和天津的《女星》杂志上先后发表。在这3000多字的纪实体讨伐封建礼教的檄文中,她喊出了,“我是人,不是奴隶货物。”的控诉。“这是20世纪初,女性冲出闺房,打破牢笼,清算封建礼教的万般罪恶,一场激烈的呼吁自由平等,以及各项天赋人权的战斗。”
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是弱女子的求助,更是向封建势力宣战的号角。这些思想的积淀,使赵一曼不仅冲出了牢笼,走出大山,成为黄埔军校的女生,中国第一代女兵,实现了她童年的游洋梦,到红色麦加朝圣,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乃至最后成为中华民族著名的抗日女英雄。
中国鲁奖诗人在位于宜宾县赵一曼故居合影
如今,经过宜宾县委县政府的再次修缮,赵一曼故居成为了红色旅游地标性建筑,成为了赵一曼烈士的精神和灵魂的居所。
“这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云桥说,在赵一曼曾工作过的哈尔滨市和战斗过的珠河等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一曼烈士的英雄事迹。目前,由她撰著的40万字的《赵一曼传》,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详细解读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