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很多人不知:曾参与国徽设计的宜宾人是今叙州区的,有图有真相!
发布日期:[2020.01.04]【字体:
 


      1

      建国之初,清华大学国徽图案设计小组9名设计者中,有一名是四川宜宾人(今叙州区柳嘉镇——编者注),他,就是罗哲文。

      1924年春,罗哲文出生在四川宜宾县柳家镇的一户小康人家。他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宜宾外江中学 (今宜宾县二中),中学时代的罗哲文努力学习外语和数理化,立志将来报效祖国。正当他刻苦求学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少年罗哲文在宜宾这座小城过早地进入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1940年秋,16岁的罗哲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现代中国最早从事古建筑的研究机构——因抗战迁来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金岷日报》的招考简章中有写字、画画等要求,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唯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在营造学社里,他师从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习中国古建筑学。

      梁思成是戊戌变法著名领导人之一梁启超的儿子,他对弟子要求极严,不仅要学生很好地掌握书本理论,更注意培养学生参加实践、动手制作的能力。他以现代科学方法,引导罗哲文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让其对古代建筑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建议和设计方案。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和古建筑法式方面有 较好的培养基础,便让其协助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在梁先生的亲手指导下,罗哲文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古建筑的实际勘查、测绘、制图、研究、鉴定等工作中大长了才干,积累了古建筑学的知识和方法。

      1946年,罗哲文从李庄随同中国营造学社的全体工作人员一道迁返北平。即将离别生活了六年的李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招待吃晚饭,大家首次喝到了五粮液。罗哲文仔细端详那个五粮液酒瓶,瓶身半边贴有商标,上绘五种粮食图案,红底白字“四川省叙州府北门外顺河街陡坎子利川永大曲作坊附设五粮液酿造部”。罗哲文将那个五粮液酒瓶把玩了好几天,临走,行李书籍实在太多,只好将其留在了月亮田农户家中,但将印有五种粮食图案的酒商标珍藏了起来。

      清华大学约请梁思成先生创办建筑系,培养建筑专业人才。梁思成即与校方商定: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联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和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人员全部纳入清华的编制。

      清华大学建筑系草创之初,事务繁杂,梁思成先生要罗哲文参与筹建工作。当时罗哲文正在中国建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研究所与建筑系一起办公,实际是同一组织。罗哲文兼任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秘书并从事中国古建筑史的研究及助理教学工作。



      2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发出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与国歌的启事。《人民日报》刊登的启事中明确提出了国徽设计的三项原则:要有中国特征;要有政权特征;形式要庄严富丽。

      一时,国内各地纷纷来稿,一些海外侨胞也从国外寄来设计图稿。评委会先后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徽模型112件,设计图稿900多幅,但没有一幅是令人满意的作品。

      周恩来指示:扩大范围,多找些专家来参与国徽的设计工作,集思广益。于是,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了国徽图案设计小组。两个设计小组力量都很强,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系主任梁思成教授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音、画家李宗津、中国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

      在召集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两个设计小组制定国徽的座谈会上,周恩来郑重地向设计者建议:要把麦穗画到国徽上去。

      周恩来记得那是1942年冬天,宋庆龄在重庆寓所举行茶话会欢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他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桌上摆着两串麦穗,被炉火映照得金光闪亮。这些麦穗是重庆附近的农民送来的。

      有人赞美这两串麦穗说:“真像金子一般。”

      宋庆龄凝视着麦穗,满怀深情地说:“它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以丰衣足食了。”

      周恩来用手抚摸着金黄的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麦穗画到国徽上。”

     将麦穗设计到国徽上去!这使罗哲文这位从川南农村中走出来的学子心情万分激动,他回到住所,翻看着几年前离开李庄时收藏的印有五种粮食图案的五粮液酒商标,思绪万千……

      罗哲文的想法是:要把酿造五粮液的五种粮食饭谷、酒谷、小麦、高粱、玉米都设计到国徽上去。



      3

      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国徽设计方案都出来了。全国政协筹备会国旗、国徽审查小组经过反复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从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设计加工的图案中,选定清华的一幅作为国徽图案。

      这幅国徽图案由红色的国旗、金黄色天安门、齿轮和麦穗组成。

      罗哲文和设计小组的同志经过集体讨论,写出了关于国徽图案的文字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以红色国旗作底衬,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罗哲文在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批文后,立即和梁思成先生去请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高庄教授负责塑造国徽浮雕模型。

      开始,高庄教授完全按照设计图纸来塑造国徽。但是,他很快发现设计图纸的整体和局部形象不统一,绶带的线条不够明朗清晰,而且有飘扬不稳的感觉。原图中的麦秆向外弯曲,低垂而杂乱,粮食中的高粱是圆的,玉米略带梯形,与稻穗和麦穗的外形难以统一,越塑越感到别扭,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尚未塑造出来。

      于是,高庄教授向罗哲文谈了他考虑将对原设计图案重新加以修改,使其更趋完善的想法。罗哲文把自己珍藏的印有五种粮食图案的五粮液酒标提供给高庄教授参考,两人商议将国徽的内圈设计为五星红旗照耀下的天安门,五个城门洞加上城楼上九根廊柱,体现传统的九五之尊,下部为五条向上飘扬然后又稳定下垂的绶带衬托露出九齿的齿轮;国徽第二圈为粳稻、籼稻、高粱、玉米抽象化艺术处理的连续图案,数量为九十粒;国徽第三圈,也就是最外圈为不连续麦穗图案,数量为五穗。

      高庄教授和罗哲文将遇到的困难和想法向设计小组组长梁思成先生作了汇报,梁思成马上召集设计小组全体人员开会讨论,有人不同意改动设计图案,认为国徽平面图案业已经全国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不可再改。

      正当设计陷入困境时,彭真来了。高庄教授向彭真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彭真当即拍板表示尊重专家的意见,他对设计小组全体人员说:“你们大胆改好了,祝你们胜利,祝你们成功!”

      高庄教授率领助手倾注心力,冒着酷暑,夜以继日地经过将近两个半月的精心劳作,终于在1950年9月中旬把一个庄严、明朗、神圣、富丽而又完美无憾的国徽浮雕模型塑造成功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布了公布国徽的命令。

      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国徽终于诞生了。

      1950年国庆节,梁思成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手中捧回了国徽设计国家一等奖(集体)。

      罗哲文将政务院的奖状端端正正地悬挂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办公室正面雪白的墙上。全体设计人员的眼眶湿润了。






部门服务电话:0831-7822690 0831-7822692
版权所有:宜宾市叙州区图书馆 地址:叙州区柏溪镇城北新区康宁路文化中心三楼 读者联系邮箱:ybxtsg@163.com
公交线路:1路.21路.25路.35路
您是本站第:5008726位访问者 备案号:蜀ICP备17017682号-1